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







〔寶島采風〕山海港城迎巨輪 碼頭榮景再啟程
2025-03-18
基隆市中山區北傍東海,東依基隆港,歷來是軍事與商貿重鎮,自17世紀荷西據台以來,即為兵家必爭之地;仙洞巖附近的海岸,更是清法戰爭「西仔反戰役」法軍的登陸點。如今,這個充滿歷史風情的港埠,以古蹟、海岸美景而聞名。
中山區在清朝雍正年間,即有漁民在此築漁寮聚居,後來逐漸發展為市街,日據時代曾在此設「基隆廳」,歷經多年發展,呈現出「山、海、港、城」交融的獨特風貌,港都依山勢而建,海岸線綿延,成為台灣北部重要的海運樞紐。
位於基隆港西岸的中山區,區內有百年砲台、防空洞群、殖民時期官舍及日治時代的港口設施,構築出歷史、自然與現代交錯的城市景觀,使基隆成為台灣少數兼具軍事歷史與港口發展特色的港灣城市。
海蝕地形 聽濤觀浪賞景
外木山海岸是基隆最長的天然海岸線,擁有壯觀的海蝕地形與奇岩怪石。其中「海龜岩」因形似海龜爬上岸而聞名,是熱門打卡景點。
外木山濱海步道全長1.2公里,連接外木山漁港與大武崙沙灘,適合步行與騎乘自行車。當中一段名為「情人湖濱海大道」,可眺望基隆嶼;每當夕陽西下,彩霞映照在海面上,景色尤為壯麗,非常適合聽濤、觀浪、賞景。
砲台燈塔 見證港都歷史
白米甕砲台位於基隆港西岸制高點,具有極佳的戰略地位,但砲台興建年代已不可考。地方認為早在17世紀荷西佔據時期即已設置,因此又有「荷蘭城砲台」之稱。清法戰爭之後,曾獲大幅修繕;砲台於日治時期改建,成為守護基隆港的重要據點,登上炮台,可遠眺基隆嶼與整個港區,視野遼闊。
基隆燈塔建於1899年,是台灣最早的現代化燈塔之一,也是基隆市定古蹟,百餘年來為進出港口的船舶提供導航。純白的建築,頗具地中海風情,去年才正式開放參觀,燈塔園區設有觀景台,可欣賞海天一色的壯闊美景。
如來神掌 仙洞巖佛手洞
仙洞巖是基隆最大的天然海蝕洞,也是基隆八景「仙洞聽濤」所在,洞內供奉觀世音菩薩、岩壁上雕刻有諸多佛像,因此有「台版小敦煌」之稱。二戰期間曾作為居民的防空避難處,具有歷史與宗教雙重意義。
與仙洞巖相連的「佛手洞」,因岩壁上方的風化天然石紋,狀似佛手而得名,令人讚嘆大自然的奧妙。
戰爭記憶 防空洞群遺跡
日據時期為了興築基隆港,在仙洞町修建「築港出張所官舍」,以供高級職員寄宿。二戰結束後,官舍群撥作基隆港務局員工宿舍,並更名為「高遠新村」,見證基隆港發展的足跡。
二戰末期,基隆港成為美軍轟炸的目標,港埠西岸的山區,由日人修築大量防空洞供居民與軍方避難。部分防空洞群仍保留戰時遺跡,部分開放參觀,讓人得以窺見當年的戰爭記憶。
西岸碼頭 國際郵輪母港
基隆港是台灣北部最重要的國際郵輪母港,西岸碼頭經過整建之後,成為郵輪旅客的主要登陸地點。2023年以來,郵輪航次大幅增加,每年吸引數十萬名旅客,帶動地方觀光。
西岸碼頭景觀遼闊,設有商場與觀景平台,可以欣賞停靠港邊的各式貨船和巨大的郵輪。民眾也可以沿著西岸旅客碼頭、海港大樓、國門廣場、海洋廣場串聯到東岸碼頭所形成的U字型「微笑港灣」漫步,欣賞港區風光。
基隆海關大樓建於1934年,曾經是日據時期基隆港的行政中心,負責關稅、檢疫與貨運管理。這棟紅磚建築保存良好,內部仍作為基隆關辦公場所,部分空間開放展示港口歷史;相鄰的海港大樓(基隆港合同廳舍)建於1930年,為五層樓日式建築,土黃色外觀、圓弧型正門極具特色,見證港都百年歷史。
基隆地標 虎仔山觀夜景
虎仔山上的「KEELUNG」(基隆)白色巨型字母,是基隆市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,也是最佳夜景觀賞地點。夜晚燈光點亮地標,與基隆港的萬家燈火相互輝映,成為攝影愛好者的熱門取景地點。登上虎仔山,可俯瞰基隆港、基隆嶼與東岸景觀,視野十分遼闊。
中山區在清朝雍正年間,即有漁民在此築漁寮聚居,後來逐漸發展為市街,日據時代曾在此設「基隆廳」,歷經多年發展,呈現出「山、海、港、城」交融的獨特風貌,港都依山勢而建,海岸線綿延,成為台灣北部重要的海運樞紐。
位於基隆港西岸的中山區,區內有百年砲台、防空洞群、殖民時期官舍及日治時代的港口設施,構築出歷史、自然與現代交錯的城市景觀,使基隆成為台灣少數兼具軍事歷史與港口發展特色的港灣城市。
海蝕地形 聽濤觀浪賞景
外木山海岸是基隆最長的天然海岸線,擁有壯觀的海蝕地形與奇岩怪石。其中「海龜岩」因形似海龜爬上岸而聞名,是熱門打卡景點。
外木山濱海步道全長1.2公里,連接外木山漁港與大武崙沙灘,適合步行與騎乘自行車。當中一段名為「情人湖濱海大道」,可眺望基隆嶼;每當夕陽西下,彩霞映照在海面上,景色尤為壯麗,非常適合聽濤、觀浪、賞景。
砲台燈塔 見證港都歷史
白米甕砲台位於基隆港西岸制高點,具有極佳的戰略地位,但砲台興建年代已不可考。地方認為早在17世紀荷西佔據時期即已設置,因此又有「荷蘭城砲台」之稱。清法戰爭之後,曾獲大幅修繕;砲台於日治時期改建,成為守護基隆港的重要據點,登上炮台,可遠眺基隆嶼與整個港區,視野遼闊。
基隆燈塔建於1899年,是台灣最早的現代化燈塔之一,也是基隆市定古蹟,百餘年來為進出港口的船舶提供導航。純白的建築,頗具地中海風情,去年才正式開放參觀,燈塔園區設有觀景台,可欣賞海天一色的壯闊美景。
如來神掌 仙洞巖佛手洞
仙洞巖是基隆最大的天然海蝕洞,也是基隆八景「仙洞聽濤」所在,洞內供奉觀世音菩薩、岩壁上雕刻有諸多佛像,因此有「台版小敦煌」之稱。二戰期間曾作為居民的防空避難處,具有歷史與宗教雙重意義。
與仙洞巖相連的「佛手洞」,因岩壁上方的風化天然石紋,狀似佛手而得名,令人讚嘆大自然的奧妙。
戰爭記憶 防空洞群遺跡
日據時期為了興築基隆港,在仙洞町修建「築港出張所官舍」,以供高級職員寄宿。二戰結束後,官舍群撥作基隆港務局員工宿舍,並更名為「高遠新村」,見證基隆港發展的足跡。
二戰末期,基隆港成為美軍轟炸的目標,港埠西岸的山區,由日人修築大量防空洞供居民與軍方避難。部分防空洞群仍保留戰時遺跡,部分開放參觀,讓人得以窺見當年的戰爭記憶。
西岸碼頭 國際郵輪母港
基隆港是台灣北部最重要的國際郵輪母港,西岸碼頭經過整建之後,成為郵輪旅客的主要登陸地點。2023年以來,郵輪航次大幅增加,每年吸引數十萬名旅客,帶動地方觀光。
西岸碼頭景觀遼闊,設有商場與觀景平台,可以欣賞停靠港邊的各式貨船和巨大的郵輪。民眾也可以沿著西岸旅客碼頭、海港大樓、國門廣場、海洋廣場串聯到東岸碼頭所形成的U字型「微笑港灣」漫步,欣賞港區風光。
基隆海關大樓建於1934年,曾經是日據時期基隆港的行政中心,負責關稅、檢疫與貨運管理。這棟紅磚建築保存良好,內部仍作為基隆關辦公場所,部分空間開放展示港口歷史;相鄰的海港大樓(基隆港合同廳舍)建於1930年,為五層樓日式建築,土黃色外觀、圓弧型正門極具特色,見證港都百年歷史。
基隆地標 虎仔山觀夜景
虎仔山上的「KEELUNG」(基隆)白色巨型字母,是基隆市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,也是最佳夜景觀賞地點。夜晚燈光點亮地標,與基隆港的萬家燈火相互輝映,成為攝影愛好者的熱門取景地點。登上虎仔山,可俯瞰基隆港、基隆嶼與東岸景觀,視野十分遼闊。
最新消息
歐洲重要價值夥伴計畫國會幕僚團參訪佛館 領略宗教開放與包容
2025-08-23工研院佛學社講座 AI浪潮下的安心之道
2025-08-23孝道月佛光山僧眾功德回向 信眾共祈世界和平
2025-08-23鳳山二會贈公益吉祥米 關懷後庄弱勢家庭
2025-08-23溫哥華方廣分會參與公園清潔 維護城市綠意
2025-08-23西來大學宿舍翻新竣工 舉行灑淨祈福儀式
2025-08-23怡保自然療癒工作坊 啟動身心靈平衡
2025-08-23東京佛光人捐贈白米 支持社會福祉協議會
2025-08-23怡保押花藝術工作坊 領悟把握活在當下
2025-08-23【星雲大師全集19】佛教管理學.佛法的管理法⑮
2025-08-23
相
關
消
息